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一直以来就关注什么是时间,因为它关乎到我的生命长短,何时终止。这应该是人类共同的关注,这也能说明为什么哲学家们都关注时间。当我们说“我快40了,”“我快50了”,我们就是在关注我们生命何时终止,就是在关注时间对我们自身的意义。那么说“我40岁了”是什么意思呢?换一句话,“我40岁了”这个判断指向的是什么呢?或者说,这——我40岁了——是什么?

    第一种意义:这,意味着,一个非我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做“铯133原子”,它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经过了60*60*24*30*12*40*9,192,631,770=40年个周期。40年其实指的就是铯133原子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周期,也等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40周。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与我无关的东西的它的变化周期。第二种意义:这,意味着,如果我的生命在80岁终止,我已经度过了生命的一半历程,还剩下一半的历程我的生命就终止了。我就不存在了。

    我这里想说的是,上述第一个命题是个真命题,而第二个命题是个假命题:当我们说“我40岁了”,通常指的是第一个命题:就是一个与我无关的叫做铯133原子,经过了40年的辐射周期。但是我们为什么说“我40岁了”而不是说“铯133原子”从我出生那一刻开始经过了40年的辐射周期了呢?因为铯133原子的辐射周期本与我无关,它与我的关联性在于,我把它的变化作为我的变化的一个参照系。为什么我要把一个与我无关的东西的变化作为我的变化的参照系呢?因为我想将我的变化与别人的变化相比较,而无论是我的变化还是别人的变化都是不可确定的,而铯133原子的变化是可以确定的。因此——我们都选择以铯133原子的变化,作为我们变化的参照系。

   这就是说,当我说我40岁了时,实际上是想表达我相对于我出生时刻我的变化,但是我无法知道也许是无法表达我从出生到现在我的变化。于是,我“顾左右而言他”:自我出生,铯133原子已经经历了40年的辐射周期(40年了)。“我40岁了”,并不是对“我多大了”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因为“我多大了?”指向的是我自出生到现在的变化。那为什么不直接问“我有了多少变化?”而问“我多大了?”呢?

问题变得有意思了:我多大了?这个问题包含两个问题和一个假设:A)我自出生到现在有多少变化?B)在这期间,铯133原子的辐射周期经过了多少次?C)为什么我要参照铯133原子呢,是因为,通常情况下,铯133原子经过80年次辐射周期,我将不存在。

上述三个问题中:

B 对于我们没有实质价值,只有参考价值。

A 问题很有意思。它揭示出了,我们常常在关注自己的变化,就是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有多少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第一生理上的:我们的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从活动力旺盛到活动力衰退,到停止新陈代谢而归于消灭。至今没有科学能证明如果排除各种危害,人的新陈代谢是否会归于消灭,也就是说存在周期。也就是说,至今尚没有人能证明人是一定要死的。

假如人的新陈代谢没有周期,也就是说,人是不死的,那么人的生理变化对于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正如,如果铯133原子可以永远的辐射下去,那么它的辐射周期对于它来说就是没有意义的。铯133的辐射周期有意义,在于铯133原则终久要消灭的。组成人的物质也是各种原子,这些原子也会消灭的,但是人能新陈代谢,也就是人能摄取全新的物质重新构造自身。在生理上值得研究的是,人的新陈代谢本身是否存在终点。如果不存在,理论上人是可以永生的。

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人的生理运动,是静止的,时间对于人的生理生命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就正如如果我们称之为时间的最小单位的“秒”的东西,实际上指的是“铯133原子的辐射周期”,简单的说,就是铯133的变化周期。如果铯133是静止的,我们就没有现在的时间“秒”,我们不得不寻找其他的东西代替铯作为我们的时间。如果所有的东西都是静止的。包括我们。那么就没有时间。这样什么是时间就很清楚了:时间就是变化。更进一步,时间就是变化的在秩序上的排列。那什么是变化?变化就是当“此在”(此刻的存在)与最靠近它的已经发生的存在不同的时候,就是变化。如果此在与最靠近它的已经发生的存在是同一的,那么那个已经发生的存在就是此在本身。由此,推导下去所有的存在都是“此在”也就是“此刻的存在”,那么就没有变化(或曰运动),那么就没有时间。同样,当此在与曾经的某一个存在是同一的时候,就是时光倒流了。其实时光本身无所谓“正流”与“倒流”,我们之所以感到“时光”不能倒流,是因为此在总是不同于曾经发生的任何一个存在。电影所指向的那些“内容”就是一种感官上的“此在”与“曾在”同一,所以,电影可以时光倒流;照片所指向的内容其此在与最靠近的存在是同一的,因此照片是静止的。是没有时间的。 

我们关注自己的变化的第二个层面,是意识层面上的变化:我的知识增长了多少,我的情感如何变化了多少,我的思维变化了多少,我的认识变化了多少,我的意志力,判断力,决策力,等等变化了多少。这恰恰是人存在的意义。人存在之区别于物的存在,就在于其意识层面的变化(运动),因此一个植物人不是人,因为它不存在“意识”,一个心智不发展的弱智人,他在意识层面上的生命是相对静止的。一个没有记忆的人,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因为他感知不到其意识的变化。

一个我们经常抱怨的问题在这里有了答案:小时候,日子是那么的无边,人越是长大越是觉得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一年过去了。上面论述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其中一点是对我们意识变化的感知,也就是对我们知识增长等意识要素变化的感知。我们的意识变化就是意识的此在与和它最近的曾在的不同。其实这本身并没有快与慢的概念,只有同一和不同的概念。关键是当我们处于静止状态时,也就是我们保持此在,而铯133原子,或者其他人却在变化,不停的从此在向曾在运动。这时我们就感觉到时间在流失。什么样的人觉得时间最快?一个睡着了的人。如果一个人睡了3天,他的意识一点都没变。如果你不告诉他,他已经睡了三天,他会认为自己象通常一样只睡了一天。所以对于他来说如果我们不告诉他,他的时间只是过去了一天。但是当我们告诉他,你睡了3天了。他就会说,时间过得好快啊。所以当我们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的时候时候,就是我们意识运动减慢的时候。

那么人的意识运动也就是意识变化,为什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慢呢?如上所述,我们的意识变化,是由我们的知识、认识、情感等变化组成的。其中关键是知识的变化。例如30岁的时候,我们的知识知道:树叶是绿的。到了40岁,关于树叶的知识我们还是知道:树叶是绿的。那么我们关于树叶的知识的此在就和30年前是同一的,也就是说,如果关于树叶的知识是我们全部的意识的话,我们的意识层面的生命,静止于“树叶是绿色的。” 而孩子不一样,他的知识不断的在增加,变化,运动中,所以相对于他的参照物,成年人,他觉得时间那么的慢。

另一个问题在这里附带的得到了解释:为什么现在的人面对年龄都很矛盾:一方面就自身而言,还觉得自己很年轻,就像年轻是一样,而与年轻人比,则恍然感到怎么就一晃40岁了呢。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现在的人很自我为中心,很少去关注别人。因此忘记了年龄。因为我们前面说了,年龄的概念是在比较参照中产生的。第二,现在的社会变化快,人们的知识能得以不断的更新,使得一个40岁,或50岁的人仍然能象20岁的人一样感知知识的变化。但是无论现代社会给成年人提供多大的更新知识的机会,他们知识更新的速度仍然不如孩子,所以,相对于孩子而言,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变化慢,因而感到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一方面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另一方面觉得怎么一晃40岁了。

如此说来,只要人不去考虑年龄(时间)问题,并且能使自己保持象年轻人一样的去获取知识,那么他就能始终是年轻的,而不会衰老。他能象年轻人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活力和激情,并且远远比年轻人智慧。并且同样与年轻人一样,觉得一年的时间是无边的,生命是无边的。理论上是这样的。

但是,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40岁的时候,其中不仅仅是与时间铯133在比较,以及和年轻人在比较,同时我们也在与我们自己的生理变化在比较。我们会在40岁的时候,觉得不如20岁的时候灵活了。于是我们觉得老了。我们觉得自己的记忆力不如20岁的时候了,于是我们觉得自己老了。实际上,一个50岁的人,其身体的灵活度,以及记忆力可能比另一个20岁的人还好,但是只要他与自己20岁时比较,他仍然会觉得自己老了。因此,“我老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比较状态,而不是绝对的真实状态。一个能活到80岁的人,在40岁的时候,完全能做到象一个16岁的少年活到其生命终止。

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下去问题会变得更有意思:

上诉分析说,世上本没有时间,有的只是,此在与曾在的不同。因此,我们说,这个周末我要加班没时间去爬山,这个说法是错的。正确的说法是,与爬山相比加班工作对我更重要。如果下个周末你还没有时间爬山,因为你要美美睡上一觉。证明你不喜欢爬山,而不是没有时间。你只能说你愿意或者不愿意做某件事情,而不能说有或者没有时间做某件时间。因为世上本没有时间,因此做事情不需要“用时间”去做,只有做或者不做,不能说“有时间”或者“没时间”做。好了,女士们,你们的直觉是对的,如果你的先生说没有时间陪你逛街,那是他不愿意陪你逛街。

我们经常用过去、现在、未来描述时间。如果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过去和未来是最好理解的,但是现在指的是社么时候呢?当我们说现在是下午5点10分50秒的时候,这个“现在”在我们还没来得及说出它的时候,已经成为了过去。但是我们却经常说过去和未来是把握不了的,只有现在能把握。看来“现在”并不是我们指出它的那一刻,而是即将要发生的一段时间,也就是我们说的现在指的实际上是未来。那么我们说只有现在是可以把握是错误的,应该说只有即将到来的未来是可以把握的。然而未来并未发生又如何把握?因此我们说的现在是可以把握的这个“现在”不是指的时间,而是你的行动。你现在刚好在邮箱旁边,如果行动了,你打开了邮箱,你就把握了现在。

如果我们不设立参照物,实际上参照物除了在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整个生命进度进行评价时有意义外,该参照物是没有实体价值的,那么时间对于我们而言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变化。当然,我们设立变化上的参照物,并把它叫做时间,不仅仅是用来评价生命。主要还是为了建立一个人类活动的复杂的交往体系。比如,在时针指向下午3点时,我应当到达音乐厅,音乐家们将在那时演出。人如没有变化就是静止的,就不能叫活着。人的变化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变化,不仅是生理上的变化,更是意识上的变化。一个不能移动不能交流的人,每天在家里看书是意识上的变化。如果他不与别人发生交往,这种变化就是没有意义的,他也不需要时间概念。因此交往或者说有他人在场的变化才是人活着的终极意义。

如果我们给变化指出一个方向,变化可以叫做发展。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希望时间多起来,就是让自己的变化在一个参照的变化单位里多起来。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单位时间中发展速度加快。再简单一点就是你不断地学习和认识,不断的与人交往你的时间就不断的增加。理论上说,如果我们的意识变化相对于我们的身体变化可以无限的增加,我们的生命就是无限的。 

所以说,人有三个年龄:

第一个年龄叫做铯133年龄,这是个参照年龄,我们通常说的,我40岁了,指的就是这个铯133的年龄。 

第二个年龄叫做生理年龄,就是你的身体的衰老程度,这个因人而异,不是每个人的生理年龄都一样的。一个多静养的人,身体好的人的生理年龄一定比一个操劳的人,身体不好的人生理年龄年轻。 

第三个年龄叫做意识年龄,只要你始终保持知识、认识的增长速度与年轻人一样,你的意识年龄就始终保持在年轻状态。

话题:



0

推荐

朱时敏

朱时敏

73篇文章 244天前更新

法学博士,教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