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该怎样生活?
    如果你真打算思考这个问题,不一定能充分的展开和深入。陈嘉映的《何为良好生活》第一章帮我们打开了禁锢我们思维的洞穴之门。
       我们通常认为生活是指除学习、工作之外人的活动,这是限制我们思考的最致命误区。它让我们觉得学习和工作是被迫的,因而不可选择、不可思考,八小时之外才是我可以自由支配的生活。每年毕业生咨询我如何择业的时候,我给他们唯一的提醒就是,选择工作实际上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我该怎样生活”这个话题至少包含一个追问,那就是我的一生将由哪些活动组成。亚里士多德将人类活动分为三类:理论活动、实践、制作。(《何为良好生活》P10)按照这一分类汉娜.阿伦特还将人类职业分为哲学家、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人。
  
      哲学家们主要是从事理论活动,他们的目的是单纯的求真,并不改变活动对象。例如哲学家们发现地球围着太阳转的,这一发现对地球围着太阳转没有任何改变。科学家的活动则是处于理论与实践之间,他是以实践为目的的理论活动,工程师的活动属于实践活动。法官和律师的活动是实践活动,法学家的活动是理论活动。
      工人的活动属于制作活动,制作活动是纯粹取效的,(P10)它本身没有意义,其意义在制作活动之外。例如制作小提琴的目的是最终产生一把小提琴,而拉小提琴的目的就是它本身,因此拉小提琴属于实践。有人会说拉小提琴的目的是为了快乐,但陈嘉映和汉娜.阿伦特都认为拉小提琴活动就是快乐本身,活动开始快乐开始,活动结束快乐结束,二者不可分离。你无法像卖小提琴一样,将你拉琴的快乐打包转让给别人。
      汉娜.阿伦特尤其强调实践活动,她认为理论活动是人类探究理性世界的活动,制作活动与人的动物属性相关,只有实践活动是属人的活动。
 
      哲学家们喜欢将问题一般化和抽象化,“我该怎样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很私人的问题,没有必要将它变成“人类该怎样生活”。但陈嘉映提醒道,我们不能假装只管自己该怎样生活,对他人该怎样生活不抱任何态度。我们说的更多的不是我该怎样,而是你该怎样,他该怎样。(P8)
      当你身边多数人选择升官、发财开豪车的忙碌生活,你选择挣一点钱就去周游世界,或者将自己关在房子里潜心研究数学问题的时候,你和你身边的人彼此都会觉得对方的存在是对自己的否认,进而会一边怀疑自己一边攻击对方。即使我们包容多元化的生活存在,我们仍然不得不与他人交往,这样一来就要求我们的生活必须与他人的生活具有可兼容性。所以“我该如何生活”注定不是一个纯粹的私人问题。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你生活的环境。
 
华人数学家张益唐
      陈嘉映提到我们通常不会凭空的去考虑人该怎样生活,而是在一件具体事情的选择上考虑我该怎么做。例如我是该考研究生呢?还是该考公务员?单纯的考虑这个具体问题本身是无法找到答案的。它不只是特定情况下的盘算、权衡,不仅关系到你的学位、工资,你得思考“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我该怎样生活,在陈嘉映看来是一个伦理问题,他甚至提到人该怎样生活是伦理学的初始问题。伦理简单的说就是在某个具体社会中人际关系的规范及其道理。这与汉娜.阿伦特将实践活动界定为真正意义上的属人活动一样,将生活的重点放在人际活动。实际上如同前面我们分析人类活动的分类中所提到的,理性活动如数学,制作活动如制作小提琴也属于人的生活重要部分,而它们本身可以不包含人际关系,就不应该属于伦理问题。
     因此我该怎样生活不局限于伦理问题,但为什么哲学家们都强调人际关系对“人该怎样生活”的重要性呢?
 

西长安街咖啡馆.读书会将以整个学期的时间阅读并讨论陈嘉映著作《何为良好生活》以及汉娜.阿伦特的《人的境况》,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参与讨论。

 

 
话题:



0

推荐

朱时敏

朱时敏

73篇文章 244天前更新

法学博士,教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