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一篇读书笔记:陈嘉映同名著作。

何为良好生活?

谁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呢?大多数老年人不会关心什么是良好生活,尽管他们是最有资格谈论这个问题的群体。老人已经经历了人生和世间种种,尤其是他们不认为自己可以抛弃过去,重新选择一种“良好生活”。年轻人也不会关心这个话题,他们往往会误认为真正的生活尚未开始,他们对生活所持的态度与其说是向往不如说是好奇。中青年或许应该感兴趣何为良好生活,他们基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而向往“良好生活”

我是应该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5年之内挣够一千万,还是该乘年轻去周游世界?我认为良好的生活就是每周花一天的时间去干我喜欢的工作并通过它获得足够的薪酬,剩余时间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玩音乐、汽车,周末带着孩子去郊外采风画画,我的房子里应该有一间地下室,那是我满足科学兴趣的地方,我会在各种工具设备之间忙碌,搞些小发明。

人应当怎样生活,本该是一道选择题,但陈嘉映说这个问题又叫苏格拉底问题,选择题就变成了哲学思考。(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P10]作者接着提醒我们,“人应当怎样生活”是一个初始问题、抽象问题,对它的思考会导致我们直奔人生的终极目标或者总目的,而我们切不可沉溺于对终极目的的思考,而应当“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年轻人可以让自己的思维围绕这个命题自由驰骋,可以有远大的抱负、高扬的理想,但如果一个人在毕业十周年聚会上仍然高谈国家大事、人类前景,他就活得过于抽象了。[P127] 

良好生活或许注定只存在于理想之中。自由是良好生活的前提,为了获得财务上的自由,你不得不拼命的喝酒接单,不得不缺席孩子的家长会,不得不深夜回家,蹑手蹑脚避开熟睡的家人。脚踏实地和仰望星空永远是分裂的。但陈嘉映认为有一种境界是实然和应然和合之处,那就是“自然状态”。

水应该往低处流,实际上水也确实是往低处流,这就是实然和应然的未分之处。[P62]如果这种比如太过哲学,那么我们换一种说法,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总是抱怨颜料太贵,画出的画无人问津,但是如果你让他换一种能挣得更多的谋生手段,他会断然拒绝。因为这个穷困的画家就是在实然和应然的未分之处。挣钱养家是实然,画画是应然,画家将二者很好的结合。即便不能像毕加索那样一纸千金,也算是良好生活。 

实然与应然的关系在良好生活话题中,还表现为目的与功用,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汉娜.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一书中,将这一问题简化为,动物属性的生活与属人的生活,陈嘉映认为具体表现为制作、实践与理性生活。这些概念的确会使简单清晰的问题变得混乱不堪,但沿着这一思路的思考可以将讨论带入纵深。

简单的说,因为人是动物有身体,因此不得不为生计而劳动。最极端的人类劳动就是为挣钱去挖沟,在这里实然与应然,事实与价值,目的与行为是截然分开的。如果不用挖沟也可以挣钱,那么我们会放弃挖沟。下棋是另一个极端,虽然下棋的目的是为了赢棋,但是如果你不用下棋,也算你赢,你的目的是不会实现的。在这里下棋行为本身就是目的。当然快乐作为人类的目的可以与行为分离,如吸毒可以直接获得快乐,但不是良好生活中的快乐。生活中绝大多数活动并非如挖沟和下棋这么纯粹,行为与目的,应然与实然变得模糊不清。你问乔布斯设计苹果手机到底是为了挣钱还是为了设计活动本身,他是无法回答你的。

功利主义在陈嘉映的讨论中是被肯定的,因为拉小提琴时的快乐也可以是一种利益,因此拉小提琴即便不是为了挣钱也是功利的。但我们应当小心的是不能将功利推入唯利是图的深渊。于是道德评价被引入良好生活的讨论之中。功利主义者可以是快乐的,例如有人以损人利己为乐,也可以是幸福的,例如很多贪官污吏的生活是幸福的,但功利主义不能直接推导出良好生活,因为良好生活不但要求日子过得好,还要求行为本身是良好的[P202],道德在这里被带入人应该如何生活的思考之中。

如果你想直接在书中找到“何为良好生活”的答案,陈嘉映给出的是曾皙的那段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P211]但他随即又说,墨子和庄子对此并不苟同,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的理想也与之迥异。[P261]

西长安街咖啡馆.读书会将以整个学期的时间阅读并讨论陈嘉映著作《何为良好生活》以及汉娜.阿伦特的《人的境况》,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参与讨论。

 

 

话题:



0

推荐

朱时敏

朱时敏

73篇文章 244天前更新

法学博士,教师。

文章